山西吉县人祖山惊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
山西吉县人祖山惊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
中国报道网讯(记者 刘隼通讯员 刘琦) 6月3日至5日,来自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北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兰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付清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神话学研究专家王增永教授、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等国内23位专家齐聚山西吉县,举行人祖山考古鉴评听证会。

与会专家通过在人祖庙文物出土现场实地考察、会议讨论等形式形成共识:吉县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清理娲皇宫在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C14同位素测年确定为6200年前人类成人头骨和明代当地人墨书题记,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人祖山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脉西南部。其主峰位于吉县城东北30公里处,海拨1742.4米。主峰顶端的人祖庙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自古这里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四季风景宜人。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人破坏时,原任吉县县长原发现与考古工作者阎金铸等人上山考察时,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过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上有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深入研究,仅记下木函上的文字,将遗骨放还原处,后来,娲皇宫被几经盗掘,遗骨失散。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为实行“转型跨越”发展方针,开发人祖山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在山西考古研究所田建文教授指导下,由临汾市文物局、吉县文管所和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考古部,从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对人祖庙遗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遗物291件(套),其中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许多动物骨头,还有战国时期陶豆柄1件、绳纹残筒瓦3件;汉唐时期残筒瓦和瓦当各1件;宋元时期“景德元宝”等文物。
鉴评会上,有专家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遗骨,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
此次考古鉴评会对人祖山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文化支撑。
上一公司新闻:纪录片《李岩故里之迷》在博爱取景拍摄
下一公司新闻:宣传片拍摄流程